满腔碧血著青史 一片丹心奏雅弦-侯德榜纪实文学特征之三:可读性

admin 名人专辑评论1,030字数 2808阅读9分21秒阅读模式

满腔碧血著青史 一片丹心奏雅弦

--侯德榜纪实文学特征之三:可读性。

2024年4月29日

叶建华

壮阔波澜八十年,丰碑伟绩耀云天。

满腔碧血著青史,一片丹心奏雅弦。

满腔碧血著青史 一片丹心奏雅弦-侯德榜纪实文学特征之三:可读性-图片1

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叫:味同嚼蜡。这个成语字面上的意思是像吃蜡一样,没有任何味道。后来多用来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因此,味同嚼蜡是作者、作家们的大忌。

作者、作家们的文章发表面世,大都希望让读者从中受益,让读者喜欢。而现实中,有些人的文章、图书(著作)让读者味如嚼蜡难以卒读,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缺乏可读性。

一本二三十万字的图书,让读者有耐心读下去不容易,尤其是有关科技泰斗的图书,让民众读者有兴趣卒读就更难。

根据中国编辑学会有关“将中国科技之魂丛书打造成受广大民众欢迎的理想信念教育读物及精品科普力作”的要求,主要读者不仅是专业技术人员,而且是广大民众。必须追求让不同读者都能从中得到悦读的体验,既不能写成专业论著,又不能过于平铺直叙缺乏阅读吸引力。因为自古就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必须在通俗易懂、冲突起伏、故事生动、文字优雅上下功夫。因此,我在采写侯德榜分册时,将该文体定为纪实文学,而不是编年体传记。在追求史料真实性的同时,努力追求文字的可读性,让读者享受轻松愉快的悦读体验,留下不忍释手的感受。因为我既有从事化工的经历,又有报告文学创作的素养和已在知名出版社出版十多本畅销书的经验,于是,我在侯德榜纪实文学一书的采写过程中对可读性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认真贯彻主办方出版中国科技之魂系列丛书的定位、意图,围绕侯德榜可贵的精神品质、突出的科技贡献、创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生平故事、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入挖掘生动的故事、案例,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激励广大读者的自豪感、自信心,从而滋养精神、洗涤心灵。

满腔碧血著青史 一片丹心奏雅弦-侯德榜纪实文学特征之三:可读性-图片2

二是在有限的文字中扩大信息量。侯德榜一生波澜壮阔、历经三朝(清朝、民国、新中国)、成就卓著、惊艳世界、故事众多、事迹感人、内容丰富。我完成的侯德榜纪实文学第一稿Word文本25万多字。根据主办方丛书的要求,因为内含相当数量的插图,Word文本需要精简到十五六万字。但凡作家都有同感,创作难,删减更难,谁都不愿忍痛割爱、壮士断腕。但我必须删减近三分之一的文字,努力让十五六万字的文字承载丰满充实的侯德榜。要让读者在阅读中思接千载,神驰古今,品读哲思智语、经史子集。比如在适当之处会读到恩格斯金句:“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够把科学推向前进”;冰心老人诗句: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艳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林则徐的豪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项羽的名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等等,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精神的营养。

三是直面矛盾冲突,描写动人细节,营造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马尔克斯、毛姆、梁晓声、莫言等中外作家都认为,优秀的作家都是会讲故事的人。可以说,通篇侯德榜纪实文学是围绕着好学、爱国、创新、奉献、协同、育人为主线讲述了侯德榜、范旭东等永利人的上百个故事。破解一个个矛盾,取得一个个伟绩。正像一句流行歌词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侯德榜在世界纯碱工业领域树立的丰碑,其时代背景是八九十年前一穷二白、技术封锁、日寇侵略、硝烟弥漫,连一支温度计都难买到的旧中国实现的。期间的艰辛、困难、付出、奉献难以想象。远东第一大厂永利铔厂投产不到半年,被垂涎欲滴想得而得不到的日本侵略者投下的87颗罪恶的炸弹炸毁,为了保存中国化工火种只得西迁四川五通桥建设永利川厂,期间的风险、曲折、顽强感天动地。新中国成立后,正在大连碱厂放开手脚进行的“侯氏碱法”工业装置试验即将取得成功之时,突然遭到苏联专家对氯化铵肥料的质疑,不得不停止试验。侯德榜顶住压力,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科学结论,获得上级批准后才得以重新试验。其中的智慧、策略、学识令人起敬。当广大读者通过故事如身临其境经历了这些矛盾冲突之后,不能不对侯德榜、范旭东等先贤更加景仰敬佩。

满腔碧血著青史 一片丹心奏雅弦-侯德榜纪实文学特征之三:可读性-图片3

四是谴词造句、锤炼文字、弹奏雅弦。除前文讲到的锤炼篇、章、节标题之外,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引用、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文字的味道。还适当运用了场景、心理等情节描写。对于纪实文学能否运用情节描写存在一些争议。对此,我有自己的一孔之见。几年前,我有缘受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长陆秀宏之邀请,参与了被称为“的确良之父”蒋士成院士传记的采写,学习了中国工程院原党组成员、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编审委员会委员、总审稿人、《魂牵心系原子梦—钱三强传》作者葛能全《科学家院士传记写作杂谈》。葛能全说:“纪实性写院士传记,并不排斥文采,相反,好的文化学养、文字功底、以及优美的文辞和清晰、富有艺术性的文思,对一部称得上佳作的院士传记,这些同样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谈到能否进行情节描写时,葛能全说“事实不能虚构,就是说不能‘无中生有’,这是应该遵循的基本立场。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比如传主离世早、历史资料因故缺失、现实资料无法采集等等,对某个事件中的某些缺失情节可不可以作必要‘填充’?我认为应该可以接受,第一,填充的某些情节,必须与前后关系、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及行为方式相吻合,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第二,有比较可信的外围材料支持,说明填充的情节是有可能发生的;第三,填充情节不宜过多。这三个条件,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有理、有据、有节。”另外,葛能全介绍,有一部《于维汉传》是用报告文学体裁写的传记佳作,作者贾宏图是著名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并且对传主进行了深入采访。葛能全先生无疑是业内公认的院士传记审稿权威专家,他的观点即实事求是,又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给我们带来的启迪是,院士传记尚且遵循以上原则,而并非编年体传记的侯德榜纪实文学为了增强可读性,运用修辞手法和适当情节描写当合情合理合规毋庸置疑。另外,众所周知,成语具有言简意赅、惜墨如金的特色,因此我在文中大量使用了合适的成语,未及细数,应该有一两百个,同时,穿越时空引用了不少律诗古语,增添韵味雅趣。

满腔碧血著青史 一片丹心奏雅弦-侯德榜纪实文学特征之三:可读性-图片4

【蒋士成院士写给我的祝新吉语

唐朝诗人朱庆馀有诗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我此时的心情与此诗有同感,精心采写的侯德榜纪实文学不久将要在堂前拜舅姑,不知画眉深浅如何?等待读者朋友的审评。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侯德榜纪实文学的样书已受到侯德榜长孙侯盛鍠先生“写得很好”的评语。化工出版社副社长郎红旗先生近日给我发来如下微信:“侯先生的样书已拜读,有不忍释卷之感,即为侯先生的生平经历和精神所牵引,也为叶老师的挖掘钩沉和文采所感佩。”

感谢侯盛锽先生和郎红旗先生的鼓励!我深知,还有不少不足和差误之处,还须继续修改完善,为期待的读者朋友呈现一本能够阅读受益、可以卒读,享受悦读的心血之作。

 

责任编辑:万晓筠

 

weinxin
我的微信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最后更新:2024-6-16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 年 5 月 1 日22:42: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gktdw.com/?p=71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