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叶建华专栏 · 散文随笔】(2)|夏都烟火气
原创 叶建华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2025年08月20日 10:41 北京
夏都烟火气
——圆梦之旅纪实随笔之二
(2025年8月19日)
叶建华
我和蔺永祥遵照好友周凌华的嘱咐,将西宁当作进藏前的休整驿站。这座被湟水环抱的高原古城,正以初秋的微凉轻轻接住我们风尘仆仆的脚步。
周凌华已在西宁生活了二十五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虽是浙江台州人,细软的口音中却早已糅入几分西北的爽朗。“你们来得巧,今日出伏,正该贴秋膘。”因我们要进藏,他特意选了一家不宜饮酒的老牌清真店,点上了一桌秋膘宴:手抓羊肉、牦牛里脊、高原鸡……琳琅满目。
周凌华既有浙江商人的精明,又热爱传统文化,善于学习,热情好客,朋友众多。
他打开话匣子,向我们介绍他眼中的西宁:“西宁的妙,先藏在名字里——‘西陲安宁’。这四个字像一块温润的玉,被岁月磨得愈发莹澈。”湟水河穿城而过,将南川河、北川河、西川河一并揽入怀中。三川汇一河的脉络,在卫星图上看犹如大地的掌纹,而西宁,就安卧在这掌心最柔软处。白日站在南山远眺,河湟谷地的开阔与四周山峦的苍劲撞个满怀。难怪古人称这里为“青藏门户”,一脚踏下去,仿佛能听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土壤中低语。
我从他的朋友苗德中那里得知,周凌华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商人。他与大山深处的藏民结下深厚友谊,资助三位藏族孩子读书,朋友早已成了亲人。每年他都要前去探望,为民族团结添砖加瓦。他还邀请我们带着凡宝和禹宝来西宁,一起去藏族朋友家做客,让城里的孩子与藏族小伙伴建立友谊。我欣然应允,期待孩子们能见识不同的风景与人文。
我以毛泽东《沁园春·雪》和周敦颐《爱莲说》书法作品相送以表谢意。周凌华说,非常喜欢。
“走,带你们去尝尝‘夏都’的味儿。”周凌华熟门熟路,领我们拐进东街夜市。暮色初笼屋檐,这里已被人声蒸得沸腾。牛羊肉的焦香裹挟着孜然的辛烈扑鼻而来,戴白帽的回族师傅挥动铁铲翻烤着肉串,火星溅落,在油亮的肉上“滋啦”作响。隔壁摊位的青稞饼正冒着热气,摊主是位藏族大姐,笑起来露出两排白牙,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刚烙的,配甜醅子吃正好!”
穿过喧闹的夜市,便是东关清真大寺。月光轻抚寺顶的新月,青砖拱券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庄严。我们与几位戴白帽的回族老人闲聊。一位马姓老人笑着说:“西宁好啊,夏天连扇子都用不上,各族人在一块儿,比一家人还亲。”他眼角的皱纹里漾着暖意,“你看那夜市,汉民的甜醅子、回民的酿皮、藏民的酸奶,摆在一起才最香!”另一位韩姓老人接过话:“西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文化包容、物产丰富、生活安宁。你们既然来了,就该多走走多看看,一定会喜欢上这儿的。”
是的,我们已经喜欢上了西宁。
返回宾馆时已近晚上九点,天色方才擦黑。西宁的天黑得晚,仿佛特意为白昼多留了几分余地,西宁人的夜生活刚刚拉开帷幕。周凌华说:“你看这街上,穿藏袍的、戴头巾的、着短袖的,谁也不觉得谁突兀。”
晚风送来塔尔寺淡淡的酥油香,融汇着夜市的炊烟气息,让人蓦地懂得了“夏都”二字的真义——它不单是二十度的清凉,更是这人间烟火中的包容。就像湟水河,融汇三川,才滋养出一城的温润;也如日月山,一侧黄土、一侧青藏,却在交界之处生发出最丰美的草原。
抬头望去,银河如一条发光的河,静静流淌于墨蓝的夜空;而脚下的街巷灯火如星,比天上更暖、更喧闹。这或许就是我们心中最向往的城市模样:既保留高原的神性,亦不失人间的温度,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能在袅袅烟火气里,寻得一份踏实与安宁。
(叶建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万姐
责任编辑:万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