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叶建华专栏 · 散文随笔】(7)|走进加乃村 聆听拉姆声
原创 叶建华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2025年08月25日 09:13 北京
走进加乃村 聆听拉姆声
——圆梦之旅纪实随笔之七
(2025年8月24日)
○ 叶建华
林芝的山水仍在眼前流转——尼洋河的碧波倒映着云杉的苍翠,南迦巴瓦峰的雪顶轻抚晨雾的温柔,我们随风而行,走进了加乃村。这是一个从大山褶皱中迁来的村庄,新屋整齐如珍珠洒落青山之间。而等候在村口的8号拉姆,恰是这串珍珠中最温润的一抹光。
她伫立车旁,藏装上的银饰随动作清脆作响,手中的哈达洁白如云。每一位客人下车,她都躬身献上哈达,指尖带着高原阳光的温度,口中的“扎西德勒”清亮而真诚。这属于藏族同胞最隆重的仪式,瞬间温暖了远方客人的心。我们以初学的藏语感激回应,随她穿过飘着酥油清香的村道,步入她的家园。她笑着指给我们看:“这些房子、厕所,还有家里的电器,都是广东东莞帮我们盖的、装的。以前在山上,哪敢想象这样的日子啊。”
推开拉姆家的门,宽大的厅堂令人眼前一亮:供奉着先祖画像,酥油灯的微光在两者之间静静跃动,仿佛诉说着岁月更迭的衔接。我们刚在藏式沙发上坐下,拉姆便从银钵中为我们斟上热气腾腾的奶茶,碗中的奶泡泛着浅黄,轻抿一口,醇厚的奶香与淡淡的咸味顺着喉咙暖至心底。
她用流利标准的汉语与我们交谈,语调轻快,丝毫看不出已是五个男孩的母亲。她笑说常有人问她“长生秘诀”,其实并无秘诀,“健康藏在生活细节里——吃干净的食物,喝新鲜的酥油茶,揉揉膝盖、按按太阳穴、梳梳头发,少些烦恼,身体自然就好了。”
言谈间,她聊起家族往事:祖辈属工布藏族,既是世代藏医,也是手巧匠人。当年修建布达拉宫与大昭寺,不少精美物件便出自他们先人之手。可在解放前,他们却是任人驱使的奴隶,连安稳的居所都没有。“是共产党带我们走出大山,我才有机会读汉语高中,见识外面的世界。”说到这里,她的眼睛如落星光,明亮动人,“如今全家收入稳定,孩子们有学上,我还能为村里做些民族团结的事。这样的日子,比蜜还甜。”我们看到,她的家里也悬挂着国家领导人的画像。
步出拉姆家,才发觉加乃村的美浸润在每一处细节中。青山如温柔臂弯环抱村庄,祥云徜徉蓝天。田埂上的格桑花开得
热烈,家养的牛、猪、狗悠闲踱步,见人不躲,反而亲近相随。我们走访村合作社,玻璃柜中陈列各式手工艺品,银器尤为特色,造型优美,刻有吉祥图案与祝福语。游客们围柜挑选,指尖抚过这些承载民族温度的物件,所购买的不仅是一份纪念,更是对少数民族手艺的认可,为加乃村经济添砖加瓦。
我们遇见两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卓玛,与她们愉快交流。一位高中生,一位初中生,汉语说得非常流利。她们应邀与我们合影留念,定格这美好瞬间。
加乃村的变迁、拉姆一家的幸福,或许只是西藏发展的一个缩影。但这缩影中,映照国家政策的温度、民族团结的力量,以及藏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离别时,拉姆再度立于村口挥手。阳光为她的藏装镀上一层金边。风中传来她的话语:“下次再来呀!”我们笑应着,心知这趟加乃村之行,不只是一次风景之旅,更是一场温暖的聆听——聆听一段关于脱贫、团结与幸福的故事。而这故事,仍在西藏的蓝天白云之下,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叶建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信息早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
责任编辑:万姐

评论